临泉县城顺河东大街,泉河南岸有三栋外表敦实、古朴、厚重的仓库, 这就是临泉百姓相传的“万担仓”。 该苏式粮仓是建国后苏联援建项目,是中苏友好的产物,几乎与共和国同龄,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有特色的经国务院备案的重大粮仓项目。现存质量这么完好,这么壮观的苏式粮仓建筑,全国已不多见。(图1)
经李家生(原粮食局局长)、郭好仁(直属库离休干部)等同志回忆,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国家首先考虑到民生,虽然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优先安排落实关系民生的粮食项目建设。解放初期,交通运输十分落后,给工程建设带来极大困难。项目工程师、工程枝术人员,包括部分建筑工人国家从南京调派来。建筑材料、砖、瓦、木材等靠水路从南京运抵泉河码头。有时运料的船没按时到,只好停工等待。为避免运输破损,房瓦用稻草绳捆扎,垒墙用的是的是米浆粘合物(以至在75年8月那场特大洪水后仍完好无损)。参加建设的木工也有临泉当地的,全是民国时参与“同乐园”(建国后改人民剧场)和“中山纪念堂”(位泉北于老庄)手艺高超的老木匠。多年后,于寨镇一位有幸参加建设的老木工回忆说∶当时建仓库对质量要求的很严,要求必须做到精益求精,技术人员就在旁边盯着,生怕出现技术问题,造成建筑材料的浪费。为确保仓库的密封,所有的屋面板厚度、宽度、长短除严格按要求加工外,每一块都要经过桐油浸泡,包括室内木质建筑材料。为此当时建了一个专用的池子,倒进桐油,专用于浸泡木质材料。1952年开建,历时近三年,1954年建成投入使用。是临泉县最大的粮仓,当时的“万担仓”如今天“临泉高铁站”一样,当时全县人民特别关注。老百姓口口相传,号称为“万担仓”。
1954年名称为“临泉县粮食局城关站仓库”,后改称“临泉县粮食局直属仓库”。现共有 3幢砖木混凝土结构的苏式仓,东西朝向2栋,南北朝向1栋,计3300平方。其中座北向南主仓库苏式风格最为强烈。仓廒间总长度约70米,跨度约20米, 墙身5.5米,仓门2×2.5米,内部跨度大(5米-10米-5米三跨木屋架),每栋仓内中间有二排木质圆站柱,合计52根(图2)。墙体为小型青砖,砌垒规整。房顶为机制青瓦,青瓦上带有文字,内容为:地方国营,长江砖瓦厂,地址:南京卸甲店(图3)。屋顶瓦下为防水隔热的油毛毡和浸透桐油的松木(杉木)板材满铺。由于仓内所有望板、椽子、梁架及圆立柱均用桐油浸刷多遍,其纹理至今看上去仍自然清新,散发着桐油的天然芳香。
1975年8月的那场百年一遇的大水,县城除老街中心区外全部被淹。当时,直属库院内的水深1.5米,仓库被浸泡长达近10天,水退后,经对仓库进行全面检查,发现后建的仓库均不同程度出现裂逢、下沉倒塌等,但苏式粮仓依然完好无损,清扫后仍旧照常使用。在多年的精心维护下,它的使用功能至今完好。水灾过后,安徽省淮河水利委员会为了护堤,要将靠后泉河堤坝的二栋苏式仓扒掉,经请示省粮食厅,当时省粮食厅赵厅长坚决不同意,后请示国家粮食部答复﹕国务院备案的仓库不许动,后安徽省淮河水利委员会只好将堤坝从泉河对岸重新加宽加固。
粮食是古住今来历朝历代统治者所关注的首要问题,关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国泰民安。为了维持正常的生活和社会秩序,各级官府需要在丰年和歉年之间进行调余缺,储粮备荒,以丰补歉。从原始先民采集渔猎、刀耕火种到秦汉以来精耕细作、现代农艺创新,勤劳智慧的临泉人民不断去适应、发现、改造、利用自然,最大限度地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繁衍生息,创造了丰硕灿烂的农耕文明成就。
秦、汉、魏、晋、唐、宋、元历代均在古沈子国遗址附近设州或县,显然古沈子国遗址附近应建有官办重檐式大型仓房或仓楼建筑群,但由于考古发掘资料有限,自然和人为破坏等,迄今尚未发掘沈丘县常平仓类建筑群遗址。1497年明洪武年间废沈丘县后,向东移0.5公里处形成集镇,降为沈丘镇,在此设巡检司并建沈丘仓。明初时的沈丘预备仓基在今沈子国遗址处。设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由官出籴本买粮,储于人口密集地区。据明正德《颍州志》卷三记载:“沈丘仓,在旧县土城中,基地十余亩,与废铺相邻”。(明初沈丘仓基为宋元时期旧沈丘县常平仓旧址)。后因占沈亭基重建新仓而弃原仓。明正德《颍州志》载:“沈丘仓,在州西一百二十里,沈丘巡检司下,占沈亭基,入沈丘,一图人常明家劝置官仓”。而正德《颍州志》卷二又载:“沈亭,在州西一百二十里,废沈子国城东五里。秦时,高士沈郢建为游钓之所,今为预备仓基。”清代在沈丘集设社仓。康熙十八年,户部题准建立社仓,春借秋还,以丰年之有余,备歉岁之不足。乾隆《阜阳县志》卷四记载:“社,西乡沈丘集”。道光《阜阳县志》卷四食货志对沈丘集(临泉老街)社仓的分布、机构负责人、储粮数量及多次清查活动等情况记载最详。民国粮食储备主要靠私人粮行的粮食坊子和族仓。抗战时,鲁苏豫皖边区党政分会将废沈子国里奶奶庙大殿和东亓渡口南岸东岳庙改为前线指挥所军粮仓,附近修建炮楼保护。
1947 年 10 月,临泉县境解放,县党委政府加强了粮油储备和粮仓建设。县政府设钱粮科,下属有县仓库。粮食储备仍以私人粮食坊子储粮为主,主要靠借民房、公房、祠堂、寺庙做粮仓。1950年4月成立临泉县人民政府粮食局。当年在城关、杨桥集和艾亭区的黄湾、徐营建土墙草顶仓库。1952 年临泉县人民政府粮食局与临泉县粮食公司办事处合并为临泉县粮食局;全县设9个支库,65个粮点,建土木结构仓15幢,容量375万公斤。其中拆除泉河北岸鲁苏豫皖边区党政分会大礼堂(位于老庄寨子的南门内),将木料、砖、瓦在东关公园上建成砖墙瓦顶粮仓。上世纪50年代初,苏联模式开始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产生全面影响。1952年7月由临泉县委宣传部牵头,县委成立中苏友好协会临泉分会(注:1962年停止活动)。在粮仓建设上,国家粮食部门引进推广了苏联的机械化房式仓,各地建造粮仓参考借鉴了苏联提供的粮仓施工图纸、建筑技术和方法,习称“苏式仓”。 临泉县城此处的“苏式仓”就是此时所建。现其主体坚固耐用,总体保存良好,目前仍能正常使用。1954年的堆食线清晰可见(图4)。从现状来讲,其建筑结构复杂,仓架为全木结构且跨度大,屋面铺板紧密,整体外型壮观,内部房樑枞横交错,排列有序,极具艺术美感和科学研究价值,是临泉粮仓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印记。
笔者呼吁:临泉县粮食、文物等职能部门应进一步考察临泉县苏式仓的历史和现状, 将该处“苏式仓群”视为珍贵遗存和现代文物进行保护,避免拆迁损毁,并及时登记申报确认为文物保护单位,以使60年前的粮仓文化记忆不致丧失殆尽,增加临泉县农业大县“皖北粮仓”这一名片的历史厚重感。建议将将“临泉县直属库苏式仓群”改建为“古沈粮仓文化博物馆”。此馆以古沈的仓粮文化记忆为主线,包括:邓艾屯田固始军储仓;沈州、沈丘县常平仓;沈子国内的沈丘老仓;明代沈亭基上沈丘预备仓、栗头仓;清代沈丘集南北义仓;民国县仓、东岳庙仓、社仓、族仓;新中国的祠堂庙宇仓、露天堆、草顶仓、组合屋架仓、中苏友好时期建设的“苏式仓”;留下乡土记忆的“土圆仓”;洪河蓄洪区的“高台仓”;现代化粮仓。同时加入古代农业祭祀与信仰、古沈漕运、贡赋与农业税、灾害与赈济、临泉县地方粮油票等内容。让观众触摸历史、体味根亲、抚忆乡愁,了解先祖勤苦创业之艰,激发公众爱国爱家之情。若能如愿,将是我古沈之千古遗德。(作者:文涛)